反式脂肪酸在食品配料里叫什么
反式脂肪酸常常在配料表里叫:氢化植物油、精炼植物油、氢化脂肪、人造黄油、植物黄油、人造奶油、植物奶油、麦淇淋(马淇淋)、奶精、植脂末、起酥油、代可可脂等。
1.氢化植物油、氢化棕榈油、氢化大豆油、部分氢化植物油、氢化脂肪酸;
2.植物黄油、人造黄油;
3.植物起酥油、起酥油、人造酥油;
4.黄奶油、蛋糕油、高档奶油、人造奶油、植物奶油;
5.其他:代可可脂、奶精、植脂末、精炼植物油、麦淇淋(马淇淋)等等,这些都是“反式脂肪酸”。
反式脂肪酸在配料表的名字
1、氢化植物油
这是反式脂肪酸最常见的“马甲”!配料表中如果出现氢化、部分氢化的植物油(比如氢化棕榈油、氢化大豆油),大概率含有反式脂肪酸,常见于饼干、蛋糕、薯片等零食。
2、人造奶油/黄油
人造奶油、植物奶油、麦淇淋等名字听起来很“天然”,实际都是用氢化油加工的,反式脂肪酸含量高,奶茶里的奶盖、廉价面包夹心常用它。
3、植脂末
俗称“奶精”,咖啡伴侣、速溶奶茶里经常出现,配料表标注“植脂末”时,反式脂肪酸含量可能超标,尤其冲泡饮料要警惕!
4、代可可脂
便宜的巧克力制品(如某品牌巧克力派)常用代可可脂代替可可脂,口感相似但含反式脂肪酸,看到“代可可脂”直接划入黑名单!
5、起酥油
酥皮点心、蛋挞、手抓饼的“灵魂”就是起酥油,它能增加松脆感,但高温加工过程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,配料表越靠前含量越高。
6、精炼植物油
听起来很健康?其实精炼过程可能涉及氢化处理,如果食品标签上同时标注“精炼植物油”且营养成分表中反式脂肪不为0,建议少买。
7、蛋糕预拌粉、冰淇淋粉
这类工业加工粉为了延长保质期和降低成本,常添加氢化油,家庭自制甜品时尽量选原料清晰的配方。
8、注意文字游戏
即使包装标注“0反式脂肪酸”,也不等于完全没有!根据国标,每100克含量≤0.3克即可标为0。长期大量吃仍有健康风险。
划重点: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日均摄入不超过2克,买东西先翻配料表,看到上述关键词尽量绕道!优先选含“天然黄油”“非氢化”标识的产品更安全~
相关问题解答
以下是关于反式脂肪酸在食品配料表中常见名称的问答,用口语化第一人称风格整理给你👇
1、“反式脂肪酸在配料表里会直接写‘反式脂肪’吗?”
不一定!我查了资料发现,它经常披着“马甲”出现,氢化植物油”“人造奶油”“起酥油”“植脂末”“代可可脂”这些听起来人畜无害的名字,其实都可能含反式脂肪酸,商家很少直接写“反式脂肪”四个字,所以得火眼金睛!
2、“为啥配料表标了0反式脂肪,但成分里有氢化油?”
这事儿我也纳闷过!后来才知道,国家规定反式脂肪含量≤0.3g/100g就能标“0”,但氢化油工艺可能残留微量反式脂肪,所以看到“氢化XX”还是留个心眼,别被“0”忽悠了!
3、“配料表里的‘精炼植物油’是反式脂肪酸吗?”
不一定!我特意搜了科普,精炼过程可能产生少量反式脂肪,但主要看油有没有“氢化”,如果是普通植物油(比如大豆油、菜籽油)没经过氢化,反式脂肪就很少,但要是写“部分氢化XX油”,那就危险了!
4、“有没有一眼避开反式脂肪酸的技巧?”
我的经验是:先看营养成分表有没有“反式脂肪”含量(虽然可能不准),再扫配料表找“氢化”“人造”“酥油”“植脂末”这些关键词,零食、奶茶、烘焙食品最爱加这些,买之前多翻背面看看!
(小贴士:我查资料时发现,现在很多厂家用“酯交换油”替代氢化油,这种技术反式脂肪更低,但配料表太专业的词咱也看不懂,总之加工食品少吃更安全~)
本文来自作者[瞿爱慧]投稿,不代表魔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oli99.cn/life/202504-39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魔力号的签约作者“瞿爱慧”
本文概览:反式脂肪酸在食品配料里叫什么反式脂肪酸常常在配料表里叫:氢化植物油、精炼植物油、氢化脂肪、人造黄油、植物黄油、人造奶油、植物奶油、麦淇淋(马淇淋)、奶精、植脂末、起酥油、代可可...
文章不错《反式脂肪酸在食品配料里叫什么 反式脂肪酸在配料表的名字》内容很有帮助